導讀: 這幾年,泰國大米出口一直按照國際貿易價格走,此前大米收購案所造成的影響已逐漸消除,未來預計泰國有望回到全球大米出口第一、第二的位置。
盡管泰國前總理英拉·西那瓦“大米收購案”至今還未作出最終裁決,但經過長達兩年的審理,此案給泰國大米出口帶來的影響正在消退,市場也開始期盼泰國大米重拾之前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商的輝煌。
國際競爭力受損
備受爭議的大米收購案始于英拉上臺之初。
2011年,英拉當選泰國首位女總理,上臺后延續(xù)了前總理他信的執(zhí)政思路。為兌現(xiàn)政治承諾,她以每噸1.5萬泰銖(約合2800元人民幣)的價格向糧農收購大米,該收購價約為市場價的1.5倍。大米收購計劃的初衷是將全國出產的稻米集中到政府手中,對內可以增加農民收入,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,對外可刺激市場推升國際市場米價,然后再高價賣出,提高泰國大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。
然而,適得其反。中國現(xiàn)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、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、東南亞問題專家宋清潤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,英拉進行大米收購時期,因為抬高了泰國大米的出口價格,致使泰國大米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削弱,出口量大幅下滑。
數據顯示,2011年~2012年大米產季,該政策給泰國造成了約44億美元的虧損。據泰國上議院估算,英拉的這一決定在2012年所導致的公共財政債務已達到當年泰國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4%,是名副其實的“賠錢買賣”。
資料顯示,自1979年首次成為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國后,泰國蟬聯(lián)了33年的大米出口冠軍。2011年泰國大米出口國際市場的總量為1070.6萬噸,在世界大米市場所占份額高達30.7%,高居榜首。而到了2012年,泰國大米的出口總量為673.4萬噸,國際市場占有率僅為17.75%,退居第三位。與2011年相比,其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大跌37.1%和27.1%。
同樣是在2012年,印度大米以1025萬噸的出口總量占據了26.2%的世界大米市場份額,躍居首位。除了泰國因出口價格過高導致出口量降低的自身原因外,印度調整出口政策,重新開放白米和蒸米出口,并以較低價格奪取世界市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更糟糕的是,就在泰國提高大米出口價格的同時,全球稻米產量不斷升高,2013年國際大米價格開始一路走低,印度、越南等國趁機以低價搶占泰國大米的市場份額,導致泰國國內稻米庫存積壓,積壓量超過1700萬噸。此后,泰國政府因財政吃緊,部分庫存質量下降,不得不對高價回收的大米進行削價出售,最終造成巨額虧損。
宋清潤坦言,這其中最應該吸取的教訓就是,大米出口應該隨行就市,減少政府控制。
能否“王者歸來”
2014年年中,泰國臨時政府宣布停止大米收購政策。一方面加緊向農民支付前政府拖欠的稻米款項,另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徹查稻米庫存,加緊推動大米外銷。包括在東盟內部,通過政府間簽訂備忘錄等方式,從政府層面推動泰國大米出口,逐步在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等國收復了失地。
宋清潤指出,這幾年,泰國大米出口一直按照國際貿易價格走,此前大米收購案所造成的影響已逐漸消除,未來預計泰國有望回到全球大米出口第一、第二的位置。
泰米出口商公會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6年泰國大米出口988萬噸,出口量僅次于印度的1043萬噸而位居世界第二。
不過泰國盤谷銀行研究報告也指出,泰國大米在國際市場上,除了面臨印度、越南這樣的傳統(tǒng)競爭對手外,美國、巴基斯坦以及柬埔寨、緬甸等新興競爭對手的實力也不容忽視。另外,在泰國國內,大米單產量低和種植成本高于競爭對手這兩個關鍵問題依然存在,農民收入過低正不斷打壓其種植積極性。
泰國國家審計委員會認為,大米收購計劃給泰國政府造成了大約340億泰銖(約合62億元人民幣)的經濟損失。此后,泰國政府發(fā)布行政命令沒收該國前總理英拉的資產,用于賠償后者因“大米瀆職案”對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。